普惠是互联网金融的精神实质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开放、平等、普惠、协作、分享”的精神在金融领域和金融业务中的体现,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交易成本更低、信息不对称更少、参与度更广、受惠群体更大。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方式为金融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其重要特点是利用互联网活动中的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使个体金融服务供需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使资金融通的时间、空间和数量边界得以扩展。
传统金融从本质上讲并不适宜于提供小微金融服务,其盈利模式是典型的二八定律的体现,客户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而利润结构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换言之,少数的精英客户给金融机构带来主要的盈利来源,因此,其产品开发和金融服务的视角是向上的,关注顶层客户(例如大型国企)的产品体验和服务体验。
而为广大小微企业或农民服务不符合传统金融机构成本收益分析的理性结果,例如数额较小的一笔贷款业务,银行同样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资质评估、抵押物审查、风险预判,办理中期的各种贷款业务流程,关注后期的利息和本金偿还是存在违约风险,相对于小额贷款业务的微薄利润,对银行而言可能入不敷出。
互联网金融其客户结构与利润结构均为金字塔型结构,决定了为金字塔底部的广大普通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持有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符合其内在要求,普惠是互联网金融的精神实质。
基于商业场景和用户需求的服务使互联网金融符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要义,增强了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匹配度。互联网金融有利于建立紧密的全流程金融合作伙伴关系,改变了传统金融只重两端、不重过程的现状,有力提升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投资者的参与深度、效用价值。互联网金融对区域和区位的依赖度降低,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均衡分布。
互联网金融实现普惠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金融得以实现普惠,从技术基础来看,与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大数据的发展保证了金融数据所具有的大量级以及多样化,且通过搜索引擎可以随时查询,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也有效降低了信息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技术得到了极大提高。一方面降低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空间的依赖,随时随地进行移动支付、网上理财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得社交网络信息成为传统金融信息的有效补充。
互联网金融实现普惠的比较优势
首先,互联网金融发展实现普惠具有需求优势。传统金融服务的落后和供给不足,金融市场效率低下,实体经济的巨大融资需求没有被满足,大量社会资本缺乏投资出口,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民的金融需求被严重忽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利于弥补传统金融短板、满足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长尾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互联网平台使得金融活动的长尾价值得以体现,通过极低成本创造经济价值成为可能。
而长尾本身意味着更大的、更具普遍性的客户群,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更接近于普惠金融。通过吸引新投资者并增加交易意愿,提升用户规模和交易频率,可以促使金融长尾延伸、增厚和向上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再次,互联网技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金融会淡化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降低专业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及机构盈利空间,打破银行、保险、证券的传统行业界限。
个体间的直接交易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幅提高,这种行为主体和参与方式的创新,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是更大众化、更普惠的金融模式。从风险分担角度看,互联网金融创新还可以增加金融市场中产品的种类,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风险分散手段。同时,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电子商务及其他消费场景结合起来,使互联网金融更易于进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