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顺风车限制女性乘车时间被网友质疑“性别歧视”一事,11月7日晚,滴滴对尚未上线的顺风车产品规则做出了调整并道歉:在试运营期间,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5:00-20:00。

“在方案公布前,我们并没有就这一规则面向公众做评议讨论,没能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同时因为考虑不周,沟通不当,给大家造成困扰了,我们深表歉意。”滴滴在声明中表示。

11月6日,在下线顺风车435天之后,滴滴发布顺风车试运营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方案中关于用户夜间服务的规则(女性用户5点-20点、男性用户5点-23点)一时间引发讨论,甚至被部分网友质疑“歧视女性”。

顺风车回归

根据原方案,滴滴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顺风车。试运营期间,滴滴将在这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

在试运营方案中,滴滴针对用户反馈中提及较多的希望平台对车主进行信用审核、保障司乘双方平等利益等问题,重点进行了优化,除了联合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综合背景审查之外,引入了失信人名单筛查,可公开查询到的失信被执行人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同时,目前,滴滴还在探索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方式。

而在此前7月18日公布的顺风车阶段性产品方案中,滴滴已经提出了聚焦“保证真正顺路行程“、“保证真实身份核验”、“全程安心保障”三个方向的多项细则。比如,顺风车会永久下线用户真实头像、性别等个人隐私信息,实现去社交化,限制车主接单次数、去掉附近选单功能、增加车主常用路线设置,确保无法随机挑单,回归顺风车本质。

同时,滴滴顺风车还专门推出女性专属保护计划,女乘客和女车主可以看到合乘用户的一系列信息:比如当前接单车主驾龄、车龄,通过人脸识别的具体时间等。而在长距离出行等特殊场景下,平台也会要求合乘用户多次人脸识别,提醒女性用户开启行程分享并主动对行程进行录音等。如发生轨迹偏移、长时停留等异常情况,会对用户进行预警。

性别歧视?

试运营方案一出台,滴滴再次引发争议。方案中标明,为女性提供平台服务时间为5:00-20:00,这意味着女性乘客在晚上8点之后将不能使用滴滴顺风车服务,而男性乘客最晚使用时间是晚上11点。这让部分网友质疑滴滴“歧视女性”。

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使用过顺风车的女性乘客,在北京工作的段女士告诉记者,如果远距离使用顺风车确实会划算很多,但如果太晚也不敢乘坐顺风车,会选择出租车或者专车等方式,并不觉得被歧视;长沙工作的刘女士则表示,一般二三十公里以上才会考虑顺风车,即使晚上八点之后不提供顺风车服务,也还有其他多种方式可以选择,对自己影响不大。“我觉得滴滴也是无奈之举吧,不过本身需求不是很高,也没必要上纲上线。”她表示。

“我们的初衷想的就是保障女性用户的安全,确实没有想到网友会有这么大反应,至于为什么是晚上八点之后,而不是其他时间,是根据大数据分析,犯罪更多的集中夜间,而且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或冬天的北方城市来说,晚上八点确实不早了。我们觉得这样总能尽可能保证安全了吧,但换位思考,也是可以理解公众的这种情绪反应的。”一位滴滴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舆论压力之下,滴滴调整了方案,并给出了夜间限乘的说明。根据滴滴顺风车过往安全投诉数据统计,20:00-23:00、23:00-5:00两个时间段,涉性类投诉数量比5:00-20:00分别高45%和465%。

按照2018年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数据,在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里,夜间也是刑事案件的高峰时段。2017年,发生在夜间的出租车司机犯罪案件为52件,占出租车司机整体犯罪案件的30%;发生在夜间的网约车司机犯罪案件为9起,占网约车整体犯罪案件的50%。

“试运营时间调整为5:00-20:00,一定不是最完美的方案,但确实是我们在各种条件下权衡做出的选择,我们也考虑过统一调整到23:00,但基于上面提到的安全数据,我们还是决定选择相对保守的方案,请大家谅解。”滴滴表示。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李俊慧对记者表示,表面上看,滴滴此前的方案似乎有“性别歧视”的嫌疑,但根本还在出行安全保障。简单说,无法保障安全的出行原本就是一种变相伤害。在滴滴顺风车恢复上线初期,阶段性的区分不同用户予提供不同时段的服务,更多是基于用户特点和风险高低不同采取的应对防护措施,并不构成性别歧视。

“从预防犯罪和保护乘客安全出行角度来看,降低或限制乘客在此时段选择网约车(含顺风车)出行,是相对合理的选择,尤其是在包括滴滴在内的各个平台无法确保做到‘零意外’或‘零犯罪’发生阶段。”李俊慧表示,总的来看,保障网约车安全,需要从技术、监管等多方面着手构建安全底线,资质审核或背景筛查是基础,更加发挥好技术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比如,类似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公司已经采取人脸识别、全程录音或录像以及便捷求助报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