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P2P平台将接入央行征信的消息,引发了网贷行业的热烈讨论。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利好,是如此的振奋人心,以至于有人将其解读为行业走向有变,认为监管态度出现转机。
但无论是官方口径还是种种迹象皆表明,P2P平台全面接入央行征信,并不意味着严监管基调悄然放松,恰恰相反,该举措是进一步推进转型清退、实现行业平稳出清的重大政策安排,同时,也是对于中国P2P行业这一长达十数年的民间金融实验有益成果的吸纳和继承。
网贷转型清退总方针未有任何变化
截至目前,关于网贷整治总方针,监管口径没有出现任何变化。从2018年12月,互金整治办与网贷整治办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即“175号文”),首次提出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到今年7月,在备案再次延期之后,高规格的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召开,再次强调下一阶段以转型发展和良性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历次重磅文件及高规格会议,所传达的网贷整治总方针基本保持了一致性。
而且,就在此前不久,部分开展P2P资金存管业务的银行应监管要求,开始终止与P2P平台的合作,与此同时,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也被某些地区相关监管部门约谈,被要求审慎开展或清退P2P支付结算业务,并提交相应的整改方案和清退时间表。种种监管动作,都表明着转型、清退为主的工作方针仍在贯彻执行。
此外,从微观层面来看,旨在压缩存量规模以实现逐步自然清退的“三降政策”,也一直在推行。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合计贷款余额总量为6428.79亿元,环比下降3.62%,同比2018年8月底下降幅度高达28.83%,而且从历史数据看,存量规模非常明显地呈逐月下降态势,与之相应,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同样保持下行趋势,截至8月底已降至708家。
接入央行征信意在推进行业平稳出清
但就目前现有的监管资源来看,七百多家的数量,仍然较为庞大,这也是转型、清退目前不会出现转机而是将继续推进的根本原因。尽管P2P接入央行征信的政策原文《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并未提及任何有关清退的内容,且文末“全面提升网贷行业从业者和借款人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为行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的说法,也容易引起过于乐观的解读,但事实上,作为经常率先报道重大政策的权威媒体,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此次释放出来的信息,其实明确传达着推动P2P平台接入央行征信意在通过精准打击逃废债行为,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行业出清,而这应该是最为权威的解读。
与政策原文未提清退不同,《金融时报》的报道中,特别援引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的观点,指出“这一举措对于网贷平台的良性退出等下一步工作的推进,都是利好的”,这其实才是本次政策的真实意图。
2018年雷潮以来,P2P行业的顽疾之一就是借款人恶意逃废债,无论是各平台不断发布逃废债借款人名单,还是北京、深圳等互金协会持续征集和公示老赖名单,都表明着行业逃废债问题的严峻和难解。在缺乏借款人失信惩戒制度的情况下,推进网贷平台转型清退无疑会加重借款人逃废债心理,因此一直以来,行业内外都在呼吁将网贷逃废债借款人纳入央行征信,并认为这是实现行业整体良性清退、保障广大出借人权益的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现在,在营P2P平台将全面接入央行征信,而已退出平台则通过筛选和甄别上报逃废债信息,P2P行业的所有借贷交易信息将有央行征信中心这种权威部门来保存和固化,平台本身是否继续经营都不再影响借贷关系的有效性,这将从根本上消除借款人逃废债心理,而且,不合规平台也无法再以避免逃废债为由与监管讨价还价拖延清退。
填补传统金融空白 纳入征信是必然之举
不仅如此,事实上,抛开当下P2P行业整治工作,从更大的层面来讲,将P2P行业的借贷信息纳入央行征信这一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毫无疑问是必然的。中国P2P行业这场轰轰烈烈历经十数年的民间金融实验,尽管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它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空白领域所做的尝试,无论成败如何,其结果都有着有益的一面,而不能完全抹杀,而即将报送至央行征信中心的这些借贷信息,即是诸多的有益成果之一。
P2P网贷行业所服务的主体借贷人群是传统金融体系的空白区域,传统金融机构没有为这些人提供服务,不仅是因为他们被认为资质较差是次贷群体,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金融交易记录也即征信信息,而P2P行业通过十几年的实践,付出了血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些空白,这对于充实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无疑有着重要意义,这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未来在普惠金融方面进一步下沉,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