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木桶定律,如果要评价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状况的好坏,那么一定会受到贫穷群体的限制。因此,扶贫工作是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事。

一般来说,富人代表着上限,穷人代表下限。要想提升下限的高度,在经济总量一定时,往往得借助他方的补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再分配政策,通过税收等形式收取其他阶层的财富,再以福利,补助等形式发放到穷人手上。

这种模式听着很美好,能够促进公平。但是,在为穷人考虑的政策中,最终利益既得者可能并不是穷人。

20世纪60年代,法律经济学的创造者戴瑞德发现一个规律:任何政府针对穷人实施的补贴措施,最后都会让中产阶级获得利益。政策的买单者却是极其穷的人和极其富的人。

要想清楚这个道理并不难,相关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家电下乡等购物补贴活动,本来是为穷人改善生活设立的政策。但是,极穷的人得到补贴可能也不会购买。

当然,不管补贴政策偏向于谁,极富之人的税收都无法避免,这就是他们为补贴政策买单的原因。反之,有的政策门槛不严格,中产阶层也符合条件,并且他们大都乐于享受。

即使补贴政策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依旧有着实行的意义。毕竟无法享受政策的极穷人也只是穷人中的极小部分,这对缩小贫富差距依然是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