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为何受到广泛恐惧、抵制,很多人对它有诸多误解、妖魔化,其中:一个原因是:转基因这个名字,提高了人们心理上的接受成本。

从专业角度来说,转基因这名字或许足够准确,传播效果却非常糟糕。很多人听“转基因”一词,第一反应是:你XX敢转我基因!×你XX!“转基因食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种食品基因被转过,已经变异,你少XX拿这玩意儿来坑我?!”

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名字包装,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是将植物种子送到太空环境(有些是搭乘卫星,有些是乘坐高空气球),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使种子性状发生变化。所谓太空特殊的环境,除真空无压之外,引发种子变异主要的因素,当然是难以测定的太空强辐射、高磁场、高能粒子。这些辐射将产生什么后果,种子发芽结果会长出什么性状的果实,基本靠猜和碰,通过反复实验积累经验。科学家在这方面的认知,远远达不到生命科学的技术水平。

可以说,太空育种的未知、不可测、不可控,或说“危险性”,是远大过转基因技术。为什么“太空育种”几乎听不到争议,甚至被奉为“科学成就”到处展览呢?一个很重要原因,名字起得太好了。

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就转基因问题接受专访,也表示说,“转基因这个名字,我不太喜欢。因为别人听了,什么是转基因啊,转个什么基因啊,老百姓听了就恐慌。”他建议转基因技术可以改称为“分子杂交技术”。传统杂交育种是两个物种、品种进行杂交,引入成千上万个基因,而转基因唯一的不同是在分子层面上,用一个基因和另一物种或品种杂交。分子基础之上单条基因的“杂交”,显然更加精准高效。朱作言说,改为“分子杂交育种法”这个称呼,民众的误解也许会少很多。

他的考虑也许是对的,只是起的名字也实在不咋的。“分子杂交技术”这词太难,直接改为“新杂交育种法”就可以。反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口碑挺好的,采用“新杂交育种”这种称呼,既没有错误,也可以最大限度让民众接受。顺便说一句,袁隆平对于这种“新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也是支持的。